koko体育国内一二线城市中,唯一一个以“o”音结尾的地名,所有的汉语元音字母中,“o”能够单独组合(不包括双元音词)的辅音只有:b、p、m。从流传度上来说,比其他读音难度更大。
b 是个爆破音,发音有需要爆破;偏偏又遇上“o”,发音需要冲破空气阻力较大。说白了,就是拗口。而那个朗朗上口的用了七八百年,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“明州”,却不幸被朱元璋摘掉了。
在浙江,宁波的综合实力是仅次于省会杭州的存在。不过,它的名气远远不如后者。但是,它实际的地位显而易见:计划单列市、副省级城市;宁波-舟山港,吞吐量已超过上海,是中国目前吞吐量最大的海港。
明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一位来自浙江明州的文人单仲友koko体育,向太祖朱元璋提出建议,大致意思是:“明州与国号相同,此为大不尊,希望皇上修改地名,以示国号神圣。”朱元璋认为有理,就将明州改为“宁波”,取“海定波宁”之意。在此之前,“明州”已经使用了五百多年。
放在今天的中国,宁波位居“二线中城市”,排在本省杭州之后,甚至名气(不是实力)不如同级别的厦门、青岛、大连。
这是1700年至2000年,中国城市国际知名度的排名:1900年以前,宁波知名度一直大于杭州;《马关条约》杭州开埠,加上省会的知名度,杭州的国际知名度逐渐超过宁波。
那个时候的宁波地区,曾长期是今日“北上广“般的存在。尤其是,作为东方大港的“明州”、“宁波”,这座城市是欧洲、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国地名之一,是令他们无比神往的梦之都。
春秋宁波地区属越国,越称霸东南,曾“乘舟”和“戈船”(战舰)飘洋涉海,且拥有水军。越国水军在宁波地区营建要塞,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。
秦代设置宁波的前身——鄮县,包括今宁波江东区和今鄞州区东部、北仑区及舟山群岛,治所在今鄞州区。
唐代公元625年,废鄞州,鄞、鄮、句章三县合并称鄮县,地方志称为“大鄮县”。到了公元738年,鄮县分慈溪、翁山、奉化、鄮县四县,设立明州管辖它们。也就是这一年开始,大唐的明州港开始成为国际港,标志是设立了海关——市舶司。公元743,著名的高僧鉴真东渡,途中船舶失事,在这里获救。9年后,日本孝谦朝3艘遣唐使船驶抵宁波口岸,这是历史记载,明州接待的第一批海外来客。
宋代,尤其是南宋,开创了属于中国的航海时代。但是,主打游牧文明的元朝,主打农耕文明熏陶的明朝,虽然沿海港口得到了保留,但其统治者对大海有一种敌意。大航海时代到来前夕,“海禁政策”来了。元代就推行了部分海禁,到了明朝初期洪武年间(1367年),“片板不得下海”禁令发布,包括海港贸易在内的商业活动遭到大棒政策。
海港城市的社会经济,几乎以大海为生命。从明代起,这座靠海吃海的沿海城市,走向了大转折。海禁施行后,宁波仍然是朝廷与周边“朝贡”贸易的指定登陆地。这种贸易几乎没有利润可言,港口商业与经济名存实亡。到了后来“争贡事件”发生,朝廷彻底关闭宁波市舶司。
在这个地图上,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MINGIO(明州),被标注在突出的位置。绘图者并没有到过中国,却能把明州准确地置于刺桐(泉州)和杭州间。说明欧洲人对明州进行过详细考证和研究。这一年是大明王朝的第八个年头此时欧洲人恐怕不知:这座大咖级的世界级海港,已经改名宁波。
1570年,大航海运动如火如荼。宁波的大门虽然被朝廷关上了,但欧洲各国商船仍然对这里充满了向往:1570年的世界地图上,LIAMPO(宁波)海域,依旧航线如织,民间贸(走)易(私)繁盛。
更为有趣的事情是,早期绘制的国外地图上,“宁波”竟然早于“浙江”出现。在葡萄牙制图学家陀拉多1571年绘制的地图上,华南地区准确地标有“广东”;在浙江沿海区域内,作者用大写字母标上“LIAMPO”(宁波)字样。显然,作者不知有“浙江”省名,却知道“宁波”的所在。这里所说的“宁波省”显然是浙江。宁波海外知名度大,当时不少欧洲人:只知宁波,不知浙江。
14世纪二三十年代,宁波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人的游记中。半个世纪后,宁波第一次被准确地标注在世界版图上。顺着航线,葡萄牙商人纷纷来到宁波。
贸易来往中,不仅欧洲人向往宁波,而宁波商人也曾到达过欧洲的贸易腹地。学者金国平经过充分考证后认为:16世纪40年代西班牙人的船队带着宁波人漂洋过海,宁波人很可能是最早到达欧洲的浙江人。
1975年5月,一位叫崔亨根的韩国渔民出海捕鱼时打捞上来的6件瓷器,竟然让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新安郡海域变得热闹起来:一批又一批考古队伍纷至沓来,8年时间来来地跑了好几十趟。经过10次大规模的探察、发掘koko体育、打捞,海平面下拉出了一艘锈迹斑斑的沉船。这艘14世纪早期的沉船,是现存最大的中国古代商船。出海的时候,船上装载了两万多件瓷器。商船的出发地是元朝庆元路明州港,商船目的地是日本,因路遇风浪在朝鲜半岛西南海域沉没。
震惊全世界的“新安沉船”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波与日本之间的商贸来往,沉船的神秘面纱背后,是一张繁忙的东亚海上贸易图。
唐朝开元年间,明州港正式“开埠”,其第一批有记载的海外使者就来自日本。那是公元752年,日本孝谦朝3艘遣唐使船驶抵明州口岸,开始了宁波1250余年对外开放史:从唐朝到元朝日本、朝鲜、东南亚以及中东商人蜂拥而至,宁波三江口一带桅樯林立、千帆竞渡。
对于日本人来说,清代以前,他们最熟悉的中国地名大概是便是宁波。最澄、荣西、道元、雪舟等最著名的日本留学生,都是在宁波登陆后进入中国内地的。丰臣秀吉曾轻狂地做过这样一个黄粱美梦:“乘日本船渡海,居守宁波府!”,进而以此为根据地号令亚洲全域。佛教、书画、戏剧、造船、建筑、书志、茶文化、官僚制度、农业技术……诸多领域中,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。在许多日本学者看来,假如没有宁波,日本历史就要重写!
明初就实行了“海禁”,禁止民间贸易,但中日间的“朝贡贸易”并未禁止。这种贸易是一种非商业性的不对等贸易,各国到大明进贡往往能得到丰厚的赏赐。即便海禁之后,中日之间,或者说,宁波与日本之间,这种密切关系一直保持到嘉靖时期。
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等,使团之间才发生了冲突,最终爆发了嘉靖二年(1523年)“争贡事件”。明朝日本进入战国纷争时期,每个利益集团都想“代表日本朝贡”以换回丰厚中国物品。这一年,日本的两个使团为争夺朝贡资格引发一场,发生地就在宁波海关(市舶司)
在“祸起于市舶”借口下,明朝礼部贸然撤销了宁波市舶司,持续数百年的中日朝贡贸易走到尽头。海禁,对于宁波来说,是被剥夺了自由贸易权;改名,只是被剥夺了姓名权。但这回,完全关闭了市舶司,相当于对港口判了一场无期徒刑,甚至死刑。
此事发生,因倭人而起,明初又有过倭寇侵扰、劫掠东南沿海的恶迹。过去很长时间,日本跟宁波关系密切——尤其是,日本使团中就有一位叫宋素卿的华人,是宁波人,他参与了争贡事件,并给朝廷留下了极坏的印象。
大家都知道大运河,先是隋唐大运河,从长安、洛阳到扬州,然后通到扬州、余杭,后来元代继续开凿,把大运河通到了北京。这些知识的传播,无形中就给人一种误解:大运河的终点是杭州。
这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大运河线路。但是,大运河在杭州并没有停下脚步,杭州——绍兴——宁波这是一段叫做浙东运河的伟大工程,其开凿的其目的就是——通向大海!这又何尝不是大运河的终极目的之一呢?
也就是说,大运河并不是封闭的内河,而是与大海相通的运河!之所以大运河后来被理解成“京杭运河”呢,一是京杭运河首先出自乾隆皇帝口中,这是名人效应;二是乾隆下江南,位于江南核心区的杭州,很容易被人记住,而宁波,虽然是运河的最终目的,但它在江南的边缘地带,明清不重视沿海,所以就把它在宣传中忽略了,继而让后人误解为“京杭运河”——当然,这么叫,在话语权上更有优势。
实际上呢?在大运河最辉煌的年代,沿岸地区,其实都是海港——宁波的航运腹地。那么,大运河出海口,为什么是宁波?为什么必须是宁波?
从这张古地图我们可以看出,冲积形成的沙岛与基岩质的群岛,分列长江口南北。自然条件,决定了长江口、钱塘江口都无法出现良港:长江口淤泥堆积多,水域太浅;海岸线平直,港湾几乎没有,现在的上海港深水港区,租借的是浙江的洋山岛。
黄海海域的上海、江苏到山东南部为砂质淤泥海岸,有大片大陆架延伸,海水浅,无法停靠大吨位船舶,岸线平直,则缺少避风港。
答案是不能。钱塘江的喇叭口,是世界上涌潮最强烈的入海口,潮水的冲击让这里无法进出大型船只。
从地图上再向南挪动,浙东运河、甬江与大海相通的地方就是宁波了!它处在中国海岸线的中心位置:港阔、水深、浪静、风平,它南通闽、粤,东临日本,北望朝鲜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宁波东南有天台山脉和舟山群岛,可以成为阻挡台风入侵的天然屏障。
每年夏天,北赤道暖流从宁波港流过,进入日本沿海;冬春季节,北冰洋寒流绕经日本,流入东海。这样有规律的洋流,为两国之间开辟了天然航线。
唐代,中日之间正式开埠,是因为这一时期,航海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。我们的历史埋没了 许多航海家的名字,但借助日本史料我们得知,唐代光宁波地区就有30多位航海家,最厉害的一个叫张支信。842至863年间,他4次往返中国和日本之间,并创造过最快的航海速度。
有一篇为嘉靖时倭寇翻案的文章,说那时候日本航海技术太差,数月到不了中国,这样来抢劫不划算云云;其实,重新审视倭寇问题,不是什么坏事,但拿航海技术来解释,就不太合适了。如果明代航海技术不行,又何来下西洋壮举,如果明代航海技术不行,东南沿海走私集团与日本、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动,难道都是幻觉吗?
以前的宁波港,不仅仅是今宁波大陆沿海,还包括了今舟山群岛大部分地区,一个如此优越的港湾区域,怎能不吸引人呢?
1541年,明嘉靖在位的第二十个年头,后来成为抗倭英雄戚继光,此时才13岁。这一年冬天,几艘葡萄牙船只在中国南海洋面缓缓前进,海雾散去,瞭望台上的水手兴奋地看着前方,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地方,是明朝治下的澳门。
来中国的葡萄牙商队,并非只去了澳门。至少在,至少在1524年,葡萄牙人来到了浙东海,在一个叫“Porto Liampó”的地方扎营,“Porto Liampó”翻译成中文就是“宁波港”。前不久的1523年,最后的朝贡官方港口宁波已经海禁。这里“宁波港”应是宁波府辖区的明代私人贸易据点——双屿港。那里因民间贸易而繁荣,聚集着东西方许多海盗和 商人,被很多学者称为“16世纪的上海”。
1524至1548年,中国、日本、葡萄牙商人常常在这里展开三角贸易,每年的贸易额超过300万克鲁查多(即后来葡萄牙通用的货币埃斯库多)。当时,这是一个惊人的贸易额,因为葡萄牙首富达·伽马的年薪也不过1000克鲁查多 。
欧洲文献中首次提到“宁波”,比葡萄牙人到达这里早了两个世纪。浙江大学龚缨晏教授称:西方关于宁波的最早文字记录,来自一位叫鄂多立克的修士,他在《鄂多立克游记》中写道:“Menzu(即“明州”)此地船只如此之多,不仅你耳闻之后不太会相信,即使你亲眼目睹之后可能也会感到难以置信。”
其实我不想谈、甚至想回避明倭寇问题,因为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,远不是“英雄般”肯定或“翻案式”否定,所能概括的。但是,为了引起误会,还是要梳理一二。
16世纪双屿港的繁荣,在朝廷眼中当然是“非法的”。1548官军将这些人以“倭寇”的名义绞杀——当然不可否认,里边有许多人,常在日本诸岛活动,有明朝人,也有日本人,也有葡萄牙人、荷兰人。
站在王朝统治者立场,这些海上据点koko体育,是不安的因素,作为农耕文明的王朝,闭关锁国带来的思维,更是无法看到:当时,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已经全面铺开,推动海洋文明、开展海洋贸易是大势所趋。
彼时,宁波、温州、台州等沿海居民也已经深度参与着这场大变革,并给自身生活带来了改善。双屿港,是浙江,乃至东海领域最大的贸易场所。“一叶之艇,送一瓜,运一罐,率得厚利……三尺童子,亦知双屿为衣食父母”(朱纨语)。
但是,宁波所在的东南沿海,不仅是水乡、而且是“山乡”,对于人多地狭的沿海人民,航运、贸易、大海就是命根子,海禁对沿海人民来说,极其致命。走私,或许结局不好,但总比等死好百倍,铤而走险的民众,加入了劫掠的海盗,或走私的海商队伍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将打击走私集团的行为,上升为反侵略战争,的确有些夸大,但我们也不能否认——走私队伍不排除有日本浪人侵扰劫掠中国百姓。
有人说,须将戚继光、俞大猷等人,拉下神坛——这本是个伪命题。此二位是朝廷命官,为朝廷做事,执行的国家政策,即使在大明时期,也未曾登上过神坛,又何来拉下(至于后来如何走上神坛的,应该是近代抗战时期吧)在军事方面,他们的确是出色的天才——无论他们的对象是谁,都无法否认其军事家的地位。
关于嘉靖倭寇队伍的中、日人员构成,基本已有定论,而且明人都没避讳(“大抵真倭十之二三,从者十之七八”。《明史》),保守估计,大明籍人占了七成。被视为倭寇大的道理大概是——这批人的作战方式的确是“倭式”的,从兵器到战法,机动灵活,适合流窜作战,戚继光的鸳鸯阵,正是为对抗“倭式”战法而发明。
关于倭寇问题,把其说成“反侵略战争”的确值得商榷,但直接说成“先进的海洋文明”,似也矫枉过正。查史料,明朝高层也并未把这个事塑造成可歌可泣的事件;而万历年间的“壬辰抗倭”更被王朝重视koko体育,它(朝鲜之役)和播州之役、宁夏之役,一起被列入“万历三大征”。
戚继光等人的军事行动可以看成,“明朝肃清中国沿海国际走私集团的行为”,而对象的国籍问题,似乎并不重要。
如果非要宣传反侵略的抗倭,不妨可以多宣传下万历年间李如松等人对日本正规军的功绩。戚继光从来不是神,他就是一个军事家,执行了一场任务而已,虽然没有杀多少真倭,但也没必要背上“刽子手”的之骂名。
且不管出发点如何koko体育,执行“海禁”政策、打击自由贸易,对沿海地区,尤其是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,其打击是致命的的,而且宁波下一次重新对外开埠,已经是三个多世纪后的1844年了。而戚继光等人的军事行动,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走私,反而让走私更加严重。走私问题并不是灭绝的,而是因为隆庆开关恢复开埠,问题反而就迎刃而解了。
海禁➩贸易中断➩港口废弃➩商铺进出货源断供、码头工人水手失业、航运商人破产➩城乡经济命脉崩溃➩地下走私猖獗➩合法贸易转为“非法贸易”
第二次:日本人争贡事件发生在宁波地盘,让高层对其更加不信任,关闭了海关。
据宁波著名文化学者周时奋先生(已仙逝)考证:港口经济繁荣的时候,宁波城是一座“比威尼斯还威尼斯”的水城”,“在宋元至明朝中期,如果有一架直升机俯瞰宁波城全貌,那座梨形的罗城,就像浸泡在水中的一个岛屿。两片水——日湖和月湖,像两条臂膀把宁波城紧紧抱在怀中。”宁波城水系的淤塞,跟海禁政策的时间,是一致的。
没有了港口贸易,曾经遍布城内外的河流水系就失去了航运价值。时间一长,湖泊开始淤塞。清初,宁波月湖“广长减十之六七,而所有汀洲岛屿,不可复识”,从1374年关闭市舶司到1844年重新开埠,宁波港在470多年岁月里(朝贡贸易作用有限,几乎不产生GDP),几乎是处于荒废状态。
海禁期间,宁波外港——双屿(今属舟山,当时为宁波府辖区),顽强的民间私人贸易,还是坚挺了一段时间。不过,一座富可敌国的港口,最终成为了一片废墟。如果明朝政府当时能网开一面,因势利导地走开放之路:实行“内陆重农、沿海重商”的双轨制,那里或许会成为一个拥有主权的“香港”或“澳门”。
英国人到达宁波,比葡萄牙人晚了两个世纪1683年,英国商船抵达舟山、宁波一带;1698年,英国人设红毛馆于定海(时属宁波府管辖)街头泥城;1700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派船一艘前往宁波试求通商。此时,清朝继续推行闭关锁国,“官方贸易”通道,只留下广州一口。
但是英国人不满足,并且十分看好宁波及其海域。当时,英国人对宁波投资额:101300英镑;对广州投资额:40800英镑;对厦门投资额:34400英镑。
宁波的商业地位远远胜于厦门和广州,两百多年后,英国人发动战争,并没有在珠江口登陆,最终还是通过宁波的镇海、定海打开中国大门的。而当时他们的首要索取对象,并不是香港岛,而是是宁波东部的舟山。
迫使清政府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和上海 。从明初海禁没自由贸易,到到1844年宁波重新开放经历了近500年。对于一个以海洋为生的港口城市来说,时间已经太久,错过已经太多。而宁波本地形成的商帮集团,因为本地没有市场,也逐渐流失。有的南下了,到了香港;有的北上了,去了上海。
上海和香港的崛起,是开放造就的繁荣,但决定因素不再是港湾,而是人才和资本。
答案是:长江流域腹地与商业资本强大。到了清末,贯通南北的京杭运河,逐渐被贯通东西的长江航道所取代——一是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开放及经济崛起所致,二是太平天国等内乱对运河沿线年改道,导致更多投资从运河沿线转向长江沿线——此前松江府的上海县,就成了这样一个资本汇聚之地。宁波的优势:天然港湾众多、区位面向大海、海运优势明显;宁波的劣势:山脉阻隔,内河航道狭小,经济腹地狭窄
上海的优势:长江航道畅通、平原开阔坦荡、经济腹地广阔;上海的劣势:泥沙堆积河口、缺少深水良港。
,上海城市的壮大,最早的强项是长江航运和商业资本。战争后,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,在黄浦江畔建筑了码头、仓库;19世纪70 年代,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。
为了把这个大蛋糕做好,外国冒险家和投资者是不惜加大投入的。外国人一开始并不愿意插手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内斗,甚至还与天平均合作过。随着太平军节节败退,又进攻上海。好家伙,这下外国人惹毛了,赶紧拿起火枪跟太平军开火,就是为了保住上海这个商业资本中心,这是他们苦心经营的地方。十余年的
海。既然上海港口条件不好,那就用钱来改变,造出一个江海联运的大港。1905年成立的上海浚浦局,专门负责疏浚航道。1906年到1911年,疏浚航道的费用达到了773万两白银,占到当时上海港年税入的12%!宁波港虽然荒废了,但“宁波元素”并没有沉沦,
。1854年冬天,宁波船商从国外购买了一艘轮船,取名“宝号”。“宝顺号”的主要任务是为海上商船护航,是中国第一艘商用轮船。
不光城市建设,在传统的航运领域,宁波被上海迅速取代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随着港口腹地的丧失殆尽,宁波港最终成了上海的支线港口,几乎不参加直接的对外贸易活动。
。上海外滩,已经是个今人熟悉的名词,而外滩的最早版本,来自宁波。随着宁波人入沪,“外滩”这个词也被搬到了上海。
上海人乐于叫宁波人“小宁波”,更以“阿拉上海人”为豪。不过,“阿拉”来自宁波话里的“阿拉宁波人”,而土著上海话原有的“我伲”,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了。
上海城市崛起过程中,“小宁波”们是中流砥柱。从1852年到1948年,宁波人用占当时上海1/5的人口,创造了上海的1/3财富。
在上海,国人创办第一家银行、第一批保险公司、第一家信托公司,均出自宁波商帮之手。
除了缔造上海,宁波商帮还推动了天津、武汉的崛起;抗战时期香港经济的繁荣,多有宁波人之功。这正如
复兴再牛的地方,强如魔都上海,也不可能把所有经济功能包揽,发展更不可能十全十美。比如,从
他老人家特别指出:“宁波的优势有两个,一个是宁波港,一个是宁波帮”,“要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。”跟上海港比,宁波的优势是水深,劣势是腹地。改革开放后,宁波港重新释放活力,交通环境的改善,让上海的“腹地优势”不再那么明显。
宁波先是巩固了嘉兴、温州、台州港,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后,又让苏南及苏北等广大地区成为宁波港的势力范围;“无水港”和海铁联运又使宁波港,伸向金华、义乌、衢州,江西的鹰潭、上饶。
历史上,宁波、舟山本是一个整体。当代,宁波、舟山分别成为独立的行政区,地图上那条淡淡的红线,束缚了两个大港腾飞的翅膀。2005年底到2006年初,“宁波—舟山港”正式起航,一体化后的新港口,立刻迸发出惊人的活力。
宁波海域位于我国沿海主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,北距上海吴淞口130 海里,距青岛433 海里,距秦皇岛683 海里;南距广州824海里,距厦门476海里,
“宁波-舟山港”,目前形成了“一港十九区”的格局,其中宁波港域有8个港区,舟山港域有11 个港区。▼
唐宋,海上丝绸之路繁荣,明州始终是“三大港”,经济地位犹如今“北上广”般的存在。
唐朝到明代,一个七八百年的名字,明州本来是一张最好的“品牌”。改成宁波之后,“波澜不惊”,远不如“明州”朗朗上口。看人家扬州、广州、泉州,当时一块制霸海上的兄弟,现在都还保留着“品牌”呢,相比之下,宁波运气不好——唐朝取了个“明”,谁能想跟后边来个明朝呢。
“一带一路”时代,宁波和宁波人,撸起袖子加油干,他跑啊跑,追呀追,为的是,追上那个无比辉煌的自己——明州。
如果江南人民抛弃“地图炮”,让杭州、上海、宁波发挥各自优势,这个“正三角形”的版图格局
上海:金融、资本、综合经济中心,上海不能太臃肿,港口经济可逐渐转交宁波去做。